最新行宮活動

最新行宮活動:

April 4, 2015

大寶法王-噶瑪巴於行宮所舉辦的-禪修指導

 

在為期兩個月的美國弘法行中,大寶法王行宮(the Karma Thegsum Chöling-New Jersey)是法王噶瑪巴駐錫的第一座佛學中心。行宮位於紐澤西州南部的香鬘市(Shamong),它同時也是遠離家鄉的法王在美國的家。

今天是行宮主辦的第一天活動,法王在上午給予禪修指導,回答弟子許多的相關問題,下午則是文殊菩薩灌頂。法王此行的焦點在訪問美國大學,而以代表智慧的文殊灌頂,做為這次法王在美的第一個灌頂,甚為適切。此外,今天剛好是滿月和月全蝕,所行善業將獲多倍增長,而法王於今日開顯此行第一次的傳統佛法教授,緣起極為殊勝。

清晨凜冽的微風中,法王從駐錫的大寶法王行宮出發,前往距離半個小時車程位於月桂山市(Mt. Laurel)的開示地點,沿途風光如詩如畫,草原中農舍田園,星羅棋佈。同一此時,七百多位的信眾,陸續進入在威斯汀月桂山旅館(Westin Mt. Laurel) 的集會大廳,在法王抵達之前,大眾已全部就座。

開場白中,法王指出,先前對大學聽眾發表的許多演說,都不是特定或直接的佛法題目,現在面對這場佛法開示,對他猶如180度的急轉彎。

回顧在谷歌(Google)和臉書(Facebook)的訪問,法王看見他們會為自己的員工提供禪修的場所,在工作中也強調正念覺知:「每個人都有機會修持禪修,這非常好。」然而在讚揚他們的用心時,法王也提出強烈的警示:

「禪修本質上是屬於個人私自的修持,每個人按照自身的需求和性格,按照自身的探索,以個人私自的方式經驗禪修,因此,我認為,絕對不能將禪修商業化或用於商業目的。」

之後,法王再度回到這個議題,他指出瑜伽有時被宣傳為一種體能運動,但它其實是一種極為嚴格的傳統修行方法:「時下許多人對佛教感興趣,尤其對禪修感興趣。但他們把禪修當成某種靈療法,像是心靈按摩,希望藉此降低生活中的緊張和壓力,讓自己放輕鬆。雖然這是許可的,但它並非是佛教中禪修的圓滿修持,禪修的圓滿修持需要更獨具或強力的訓練。」

「期望禪修能夠讓我們放鬆,讓我們更舒服,可能會讓某些夢想破滅。事實上,禪修的強力訓練,可能一開始會讓我們非常不舒服,因為舊有的習氣極難改變,而禪修是為了以新的習慣取代舊的負面習氣,這與我們性格相違,因此可能會讓我們非常不適。」

法王說明,通常佛教的禪修可分為止的禪修和觀的禪修。如果沒有止的禪修做基礎,就很難進行觀的禪修:

「一開始學習止的禪修時,我們需要一個安靜或隔離的環境。傳統上,止的禪修訓練需要花上三至六個月的時間。然而,一個安靜或隔離的環境,不只是一個物理空間上的安靜,它同時必須與散亂的因緣如電話、網路等隔離。」

法王指出,雖然西方有許多禪修團體,每週聚會共同禪修幾個小時,但是否真的可以達到止的禪修的目的,法王對此表示懷疑。接著,法王提出的一個建議,激起許多人在中場休息時的熱烈討論:「目前為止,我們很少見到佛法營,會花幾個月完全只修止的禪修。因此,我鼓勵各位,在西方國家施設場所或機會,以提供數個月止的禪修密集訓練。」

法王進一步強調,止的禪修必須成為煩惱的對治:

「止的禪修不只是為了讓自心平靜、感到舒服,或是在自心中放鬆。止的禪修是為了提升我們的心,改善我們的性格,透過削減煩惱的力量,最後對治我們的煩惱。有些人以為只要感覺好,感覺放鬆舒服就是了,但其實不是這樣。止的禪修的作用,在於成為煩惱的對治。光在自己佛堂的坐墊上禪修,這還不夠。我們需要將止的禪修,融入下座後的所有活動之中,包括我們的工作。尤其在太過情緒化時,我們要能夠應用上它,這非常重要。」

接著,法王邀請大家提出與禪修有關的問題。會眾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,充分把握向法王直接請益的機會。下午的灌頂圓滿後,法王繼續提供機會讓大家發問。

第一個問題是:現代的世界中,很難找到一個適合的隔離環境進行止的禪修,請法王給予指示。

「在這個21世紀的時代,隨著物質的高度發展,我們也發展出極端的消費主義和貪婪。這確實是受媒體的影響,並且由於自身的貪婪,我們的心無法遠離,也無法不散逸。就算我們對某件東西沒有欲望,但總是有其他東西會激起我們的欲望,因為消費主義廣泛利用人的心理來吸引我們。我想,如果有人給密勒日巴尊者一個 iPhone 的話,可能也會讓他忙上幾個小時吧!」

「外在的奢華和所有這些裝置的盛行,是束縛我們的羅網,讓我們難以逃脫。如果我們能夠放鬆自心,仔細檢視消費主義的虛幻不實,我們就能夠重新獲得獨立自主。而獨立自主是我們可以開始培養心的遠離、不散逸的一個起始點,而心的遠離、不散逸是止的禪修的必要條件。」

問題之二:我們經常聽聞的是,在進行止的禪修之前有必要先完成四加行,請問是否如此?

法王說明,四加行分四共加行和四不共加行。四共加行是轉心四思維,四不共加行指的是皈依與發心、金剛薩埵、獻曼達,以及上師相應法。法王指出,大部分的人對後者的關注遠遠超過前者。

法王詼諧地表示:「大家情願花更多的時間在四不共加行上,是因為它可以計數。」引來全場笑聲。「我們計數,因為可以累進數字,所以覺得有成就感,而大家都喜歡有成就感。而四共加行純屬思維,無可計數,也就沒有一個可以賦予我們成就感的標記。但無論如何,成就的真正徵兆,是自心和性格的改善。」

法王強調:「四共加行的思維非常重要,而事實上,我認為它比四不共加行還重要。」

問題之三:在面對嚴酷的障礙時,如何繼續我們的修持?

法王勸告,我們其實應該將逆境視為機會,而不是障礙。

「從佛法本身的觀點而言,修行者遭遇逆境其實是更好,因為這給他更多學習和實際運用佛法的機會,將佛法的修持融入逆境的經驗中。」

「重點是我們如何看待逆境。如果將逆境視為修行的機會,這似乎就是利用它的最好方式。一旦逆境生起後,我們就無法制止它,不讓它發生,因此我們應該要善用它。光是惱怒無補於事,最重要的是,我們如何看待逆境,並且應該將它視為機會。」

一位弟子問,以修持佛法或藥物來治療憂鬱和焦慮等病症,這兩者之間是否有衝突?

「我們通常的情緒狀態,有別於真正的憂鬱和焦慮症。」法王首先澄清:「憂鬱或焦慮並不只是一種心理狀態,而是一種顯著的病症,它其實是具有物理基礎的疾病,因此需要物理上的治療,光靠修心可能無法克服。因此,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抗憂鬱或抗焦慮的藥物,它非但與修持佛法沒有衝突,反而,如果因為開始修持佛法就停止服藥的話,這才是不智之舉。」

「有時憂鬱症患者在成為佛教徒或學佛之初,發現修持佛法似乎能對治他們的憂鬱,然後在一陣最初的興頭下,他們停止服藥,結果卻變得很不好。這非常不明智。的確,我們不想吃這些藥,因為它們都有生理上的副作用,我們只有在必要時才會服用它們。理想中的情況是,我們的修持達到一定的階段,使得我們不再需要它們,而逐漸擺脫對藥物的依賴,但這不可以為之過早。」

在答覆什麼是增長智慧的最好方法時,法王首先將智慧區分為向內看的智慧和向外看的智慧。

「向外看的智慧,基本上是透過學習而來的知識。通常我們的心什麼都知道,但就是不知道它自己。我們對任何事情都很聰明,唯獨對自己的心不聰明,而我們的心通常對它自己完全無知。」

「因此,最重要的是,我們要獲得的是明白自心的這種智慧,這是真正智慧的基礎,我們稱之為『知一即解脫一切』,這是因為我們得到的這種洞見涵攝一切,能令我們的智慧和學習的力量自然增長。」

另一個問題是:我們如何能夠每天24小時持續禪修?法王告誡,這不能強迫,因為只會揠苗助長。

「嘗試整日整夜進行正式的上座禪修,這不切實際。但我們可以做到讓心保持在禪修的狀態中。要訣是在每天的一開始就要下決心這麼做,讓心保持在定中成為這天的目標。帶著這樣的誓願,我們就會定時提醒自己。」

法王提出一個使用現代科技的創新點子,幫助我們整天保持正念。

「智慧型手機就非常實用,我們可以使用上面的鬧鐘,讓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發出提醒我們的鈴聲或音樂。我們在一天的開始就立志要保持正念,這時我們可以設置手機裡的鬧鐘,讓它每兩、三個小時就響一次,提醒我們這件事情,如此就可能保持我們禪修的動能。」

在下午的問題與回答中,有人請法王說明詳察煩惱的方法。法王以瞋恨為例,傳授對治煩惱的三個步驟。

「在面對任何煩惱的第一步,便是認出煩惱帶來的過患。這不能夠以聽聞上師的開示,或閱讀佛法的相關教導來取代,而是你自己必須以個人的、貼近的和經驗性的方式將它認出。」

法王解釋,第二步是學習穩定自心。我們可以利用慈悲等正面特質做為回應情境的工具,而不是任由煩惱來主導我們的回應。

「第三步是下決心不向煩惱屈服。但這樣的決心或誓言我們可能會忘記,因此要定期提醒自己,真的不許生氣,這很重要。久而久之,絕不生氣的誓言便會愈來愈穩固。」

文章來自: kagyuoffice.org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