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教學:
|
提煉出如純金般的本心, 幫助這個世界 -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任何我所知道的,我將會盡力地傳授給你們。諸位若是能歡喜地領受,那麼,我們之間也就會有心的連結。我真正需要傳授給你們的,是來自於傳承的加持:由於我是噶舉傳承的追隨者,這個加持也就會來自於噶舉傳承。 因此,你們應該領受到的,並不僅僅止於語言及文字,而是應伴隨著確切的口訣而來、具有深刻影響力的加持。我會盡我有限的能力去做,將隨口說出來到我心中的想法,透過翻譯,傳達給你們。由於各位都相當敏銳,同時也表現出熱切的興趣,我這麼做,相信是能為各位帶來利益的。 佛法,並不是一件能夠對我們有立即影響的東西。它並不是像人們肚子餓時,一吃下食物即刻能感覺到滿足感那樣:就算是如同蓋房子這樣大的工程,它也不用花很長的時間。在學習佛法後,我們的確很難馬上感受到佛法的好處。 原因在於,佛法的學習與實踐,存在著一個過程,而我們必須去熟悉這樣的過程。當開始轉心向法時,我們的思維方式,也就開始隨著時間而改變:思維轉變了,生命也就跟著轉變。這時候,我們的生命,的確可以變得自利又利人。 < 每個人都是悍衛幸福的英雄!>
當今的世界,科技發展迅速。深入地觀察科技本質時,我們會發現,科技是中性的:它能帶來利益,也能帶來傷害。它能帶來的結果,並不決於科技的本身,而是取決於使用它的人。使用科技的人,到底帶著什麼樣的動機 ? 在早期的時代,有為和平及安全而戰的人,也有為自由或人權而戰的人:人們通常都會把這樣的人奉為英雄,似乎這些人就是特殊的一群人:但是,現在卻再也不是這個樣子。 在這個通訊發達的時代裡,每一個人都有責任,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悍衛和平、自由與幸福的英雄。如果我們問:( 誰是英雄? ),答案是 ( 他是,她是,你是 ,每一個人都是!)。 < 正視發展的必要性與責任 > 近代的發展,主要表現在物質、工業、與科技上的進步。這些進步是好事,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。即使我們想去阻止它的進步,也無法做到,更何況這麼做也是不對的:追求進步與發展是必須的,但是,同時也需要負擔責任的心理準備。 這是因為問題會伴隨著發展而來,而我們勢必需要正視這些問題。然而,如果我們對於問題漠不關心,也失去了應採取行動的重要態度,那麼、將可能產生無法避免的問題、即 ( 發展 ) 最終也會離我們遠去。 < 提煉出純淨的本心,幫助世界 > 當今的世界,正潛藏著一個邁向滅絕的危機。它是否真的會發生,取決於所有人,而非少數幾個人。無論我們是怎麼樣的人,只要有正面的動機與判斷的能力,就足以承擔起將自身善良動機付諸實現的責任。 或許,我們居住在世界上某個偏僻的角落,但仍然可以為整個世界的利益而行動。在我們的心中,有著對一切有情眾生關愛與慈悲,並準備以行動來使他們獲得利益。 一開始,我們先以 (冶煉黃金 ) 的方法來讓自己變得純淨。一塊從地上撿拾起來的金礦,因為混合著雜質,乍看之下,並不像是珍貴的金屬:但是,當除去其中的雜質後,金礦的本質一一純粹的黃金,就呈現出來了。 相同地,我們的心也參雜著有益與有害的部分。我們的工作,就是要清除不凈與有害的部分。提取純淨與有利的部分。然後,當我們如純金般的本心顯露出來時,我們將能夠真正地幫助這個世界。 < 佛學淺說 >
< 須對菩提心有著強烈清晰的感受,讓一自心、行為與菩提心調合為一 > < 佛教:深入淺出,理論深厚 > 佛教建基在觀察、分析、與推理、是屬於有深厚理論的宗派:但是、其中又分為 ( 以信心為主而引經據典 ),與 ( 透過因明邏輯分析為主 ) 的這二個系統。藏傳佛教隸屬於後者,它並非只是遵從其所承續下來的法教,而以研究分析為主的、循序漸進的修行道,並且發展出有四大教派。 這四大教派所共同宣揚的,是由淺入深的修行次第,從各個角度進行精細的觀察分析,以獲得正確的見解。愈深的佛理,此邏輯的論逑愈重要,同時對於事物的闡述,也更為精妙。這部 ( 佛子行37頌 ) 屬於大乘中觀法,從宗派來說屬於大乘的法教。中觀法強調以邏輯分析,來取得清晰的見解與無礙的智慧:因此修持此法,需要具備能分辨事物義理的智慧,以此智慧為導引,而帶領六度中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進、禪定等前五度的修持。 佛陀親口所說的教言,有許多不同的分類,一般來說分為三藏,或是四部續典等。過去在藏地,雖然很早就將大部分佛經譯成了藏文,但因佛陀的教言數量多、內容之廣,至今仍有許多尚末翻譯。追隨佛陀的智者們所著的教言論典,我們也僅能略知一二而己。從語文上來說,這些經論以梵文、巴利文為主,之後才翻譯成為中文與藏文等。 佛陀的教法會分為三乘法教:大乘、金剛乘與南傳。在古印度,就曾經有過大乘是否為佛說的爭論。但是,透過大乘追隨者們詳實的理論分析與經典依據,證明了大乘是佛說。同樣對於金剛乘,佛教史上也發生過相同的爭論:會有如此情況發生,並非沒有原因。 因為在金剛乘的法教中,使用了象微性的、難以理解的文字與內涵,一者,以表達其超乎常理的涵義:再者,有些金剛乘的修法相當地微妙與複雜,也並非適合於每一個人的:所謂 ( 祕密金剛乘 ),意即對非法器之人祕而不宣,因而有此設。 事實上,佛陀的教言也是針對不同類型的眾生而開演的。因此,在開始學習佛法時,應該要慎選適合自己的法乘,並不是每一個佛教徒都必須完全瞭解所有三乘的法教。有人可能對某一法乘無法理解,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。總的來說,我認為重點在於:當在修習金剛乘時,我們必須暸解它真正的意義與更深層的內涵。 過去聖境印度的佛教著名學府,那瀾陀大學與比瑪拉西拉大學,其中眾多賢哲與成就者們,都曾透過撰寫很多有關金剛乘的法門、典藉與口訣等,來弘揚金剛乘的法教。例如中觀學派的創始人龍樹菩薩,曾撰寫很多與密續金剛相關的典藉。 龍樹菩薩的弟子聖天菩薩、與其教法的持有者月稱論師等,也都追隨上師的腳步而撰寫過多部密乘法門。而在那瀾陀大學中,著名的尊聖那洛巴與六賢者們,也撰寫過多部和密乘相關深廣的典藉與口訣。因此,以上諸多在教界無諍的賢哲大師們,都一致認同密乘,而且撰寫弘揚相關的典藉和口訣,這是值得我們去思維與研究的事。 < 信仰,必須心性合一 > 佛教史上不斷出現的學者大師,說明了佛教不僅是信仰,更是需要以理智或智慧為導引的法教。因此,我們應該多聽聞與思維佛陀的法教,善加觀察、消除疑惑而開發智慧。首先要聽聞佛法,瞭解法義:之後得好好思維,加以確定:確定的信心具備之後,開始修持,使成習慣。 例如,對於菩提心的修持,不僅是透過聽聞與思維的理解而已,而是自心要和菩提心的自性完全自然地調合為一、和慈悲心完全地吻合:否則,那只是知識上的理解而己。口裡說著:( 這是菩提心,這是慈悲心 ) 等,那是不夠的。我們必須對菩提心有著強烈與清晰的感受,以至於我們的心和行為能與菩提心調合為一。否則,我們有的只是知性上的理解,而非親身的體驗。 若是能夠學習一部聽聞與思維後,進而能對整體佛教有所瞭解的經典,對我們將有很大的幫助,這是顯而易見的結果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 阿底峽尊者曾說過:(生命短暫,而要學習的典藉無量。) 因此,我們沒有時間去一一聞讀佛教中的所有典藉:再者,我們能活多久,也是個疑問。因此,若有一部經,能像太陽光明普照一般,使我們 ( 一解百解 ),將所有疑惑之結解開:若能針對這樣一部經作聞思的話,將能為我們帶來莫大的利益。 書名: 法王教你做菩薩 |